山东省提出,通过问题检视整改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全力开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十项新规剑指“突出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属国资国企系统扎实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统筹推进稳增长、抓创新、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严监管、强党建等重点任务,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省国资委主任满慎刚介绍,2022年,山东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在各省(不包括直辖市)中分别居第一、第三和第一位。但是,省属企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整体发展质效、投资监督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差距。
——整体质效不高。从反映发展质量的几个主要指标看,2022年山东省属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国有资本回报率、营业现金比率四项指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与中央企业相比,山东省属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22.1万元/人。此外,山东省属企业亏损问题仍比较突出,2022年底有二级及以下亏损企业597户。
——投资监督管理不够规范。山东省属企业投资领域和产业布局过宽过散,涉及行业大类普遍较多,“打擦边球”“泛化主业”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严格论证投资能力就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搞规模扩张;有的企业对投资项目尽职调查不严谨,项目实施后经营效益与预期差距较大;一些企业对参股投资项目“投而不管”,投资收益率明显偏低。
——债务风险防控压力较大。数据显示,今年4月,山东省属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8.98%,仍处于偏高水平,压降资产负债率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债务结构不够合理,债券和非标债务融资占比过高,个别企业债券兑付期限过于集中,造成流动性异常紧张。
——责任追究震慑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仍然存在“不愿追责、不敢追责、不会追责”的问题,部分企业“零报告、零查处、零追责”。近两年,有15户企业未报告过处置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情况。
“发现问题是最佳切入点,解决问题是最终落脚点。”满慎刚说,山东省国资委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从制约省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入手,在广泛征求省属企业、有关部门、干部职工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围绕推动省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促进规范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接续制定了《山东省国资委关于开展寻标对标争创一流行动的意见》《省属企业亏损企业治理工作方案》《加强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的意见》《加强省属企业财务管控防范债务风险工作指导意见》等10个制度文件,着力以制度机制全面提升省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底色和成色。
满慎刚介绍,这些制度和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多次征求省属企业意见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总体上符合省属国资国企工作实际,抓住了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深化提质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系列制度力保“发展成色”
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山东省国资委通过一系列新制度的发布和相关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为企业指出了具体路径。
——寻标对标,争创一流。《山东省国资委开展寻标对标争创一流行动的意见》要求,山东各省属企业瞄准世界一流、行业一流企业,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短板弱项开展全面对标、持续对标。寻标对标的重点任务目标包括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提升管理能力水平、提升战略科技水平、培育一流人才队伍、推进现代产业链建设、培育一流卓越品牌等十个方面。
山东省国资委提出,按照分层分类、全面创建的原则,各省属企业需梳理分析本企业的产业结构、业务板块,准确研判把握各级权属企业的行业地位、所处位置,找到行业前三的一流企业作为对标对象,筛选确定争创行业一流企业、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名单。对争创行业一流的企业,以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为发展目标;对争创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的企业,专注重点领域,聚焦专业突出、管理精益、创新驱动、特色明显。
——目标引领,激励引导。今年初,山东省国资委对省属企业提出了“两高一稳五提升”的目标,即: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速;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营业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进一步提升。
《山东省国资委关于促进省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考核分配实施意见》继续提出,聚焦“两高一稳五提升”,突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健全以“一利五率”(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营业现金比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持续推动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改善,全面提高经营业绩“含金量”,推动经济运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另一方面,这一意见也提出,加快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政策和工具,有效发挥中长期激励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将更多科技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纳入激励范围、指导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业务领域的省属控股非上市子公司开展跟投试点等。
——着力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效。数据显示,山东省属控股上市公司已达48户,省属企业5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基本盘”作用不断凸显。同时,这些上市公司也存在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市值普遍偏低、利润集中于少数企业等问题。
满慎刚介绍,山东省国资委制定了《关于推动省属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要求各企业要按照文件要求,统筹好已上市和未上市资源,做优存量、做精增量,加大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力度,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分拆上市,持续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积极运用增发、配股等方式实施再融资,获取更多发展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及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开展市场化并购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建立多层次投资者良性互动机制,及时回应投资者诉求。严肃承诺管理,持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争取到明年实现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报告发布“全覆盖”。
——全力抓好亏损企业治理。“如果企业不能消灭亏损,亏损就会消灭企业。”满慎刚说,山东省属企业二级及以下权属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仍然不低。根据山东省国资委下发的《省属企业亏损企业治理工作方案》,今明两年,山东省属企业要实现亏损面、亏损额双下降。
结合《方案》要求,山东省要求各省属企业坚持分类精准施策,逐户分析亏损企业的类型和原因,一企一策制定治亏方案,实施精准治理。其中,对经营性亏损企业,要通过严控成本、优化融资结构、实施技术改造、积极拓展市场等措施提高盈利水平,实现扭亏;确实扭亏无望的,原则上要清理退出。同时,山东省国资委还要求,治理亏损必须是“真扭亏、扭真亏”,严禁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结转成本、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方式虚假治亏、“数字治亏”。
全链条监管筑牢“一排底线”
为给改革发展系上“安全带”、配上“安全气囊”,山东省还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敦促省属企业强化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加快构建上下贯通的监督管理体系,以高水平监管护航高质量发展。
在投资监管方面,针对一些省属企业超主业范围投资、超资金实力投资、超管控能力投资等问题,山东省国资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的意见》,并要求省属企业聚焦主责主业,严格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精准界定每项主业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中类),严控非主业投资;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严格落实投资资金来源,杜绝超出财务能力投资;规范决策程序,认真履行投资决策责任,做实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以及专家论证等工作,确保科学决策。同时,强化投后管控,把投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决避免出现回报低、甚至无回报、没有现金流的低效无效投资。
在债务风险控制方面,山东省国资委提出,进一步健全债务风险防控有关制度,聚焦引发债务风险的重点领域,对内控体系建设、投资财务管控、担保管理、“两金”占用、资产负债率管控等方面的制度进行全面彻底排查,做到债务风险防控无死角;建立债务风险指标预警监测系统,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债务风险指标预警监测系统,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段对权属企业进行穿透式债务风险监测,确保债务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早化解”;建立债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确保债务风险监督、责任追究落实到位。分级分层把债务风险防控工作纳入权属企业考核体系,层层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对违反规定造成风险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扣减绩效薪酬。
在债券融资管理方面,针对部分企业债券总量大、兑付期限过于集中,以及短融长投、债券偿还时间与项目期限错配等问题,山东省省国资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省属企业债券期限管理的意见》,并修改省属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省属企业持续改进债券融资管理。
山东省提出,严格管控各类债券发行,加强债券总量控制并合理安排短期、中长期债券规模和比重,完善不同期限债券组合,均衡分配偿债时间,避免出现集中兑付;强化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将债券资金使用情况纳入财务预算、内部审计等监督范围,严格落实每笔债券资金投向和用途,防止出现短债长投、长债呆滞等结构失衡问题;建立债券风险预警监测常态化机制,逐笔债券落实兑付资金,提前做好资金接续安排,坚决守住不发生债券违约的底线。
在违规经营责任追究方面,满慎刚介绍,山东省国资委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山东省国资委将敦促各企业把责任追究作为推动合规经营、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他说,山东省国资委要求各省属企业把查处重大违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防止追责不力形成“破窗效应”,真正让监督追责“长牙”“带电”;同时,深入挖掘违规问题背后的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完善长效机制,发挥好责任追究促整改、促提升的正向作用。
转自:国企混改研究院公众号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