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恒大当家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估计恒大“永恒而大”的梦想要破灭了。归其原因,实则都是巨额负债惹的祸!
一些企业形成巨额负债的原因,可能是企业自身扩张的冲动,或者地方招商引资的推动,亦或资本市场的诱动,甚至规模炫耀的妄动。
恒大不仅应是众多民企的前车之鉴,而国企,也应以恒大不能“恒大”为警戒。
尽管国资监管部门对所辖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进行监管,但一些国企的偿债能力确实不容小视了。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平台的不断暴雷,即是显性表现。
国企历来融资能力优于民企。经济处于发展期、上行期时,一些国企为了挣快钱、挣大钱,将轻而易举就能融来的资金绕道用于房地产(或拿地后卖项目)、“高利贷”(低息从金融机构借钱,再以数倍的高息通过旗下小额贷、保理、基金、投资公司等,向社会直接放贷或明股实债等形式的实质放贷)等带有金融属性的业务,躺着就能挣钱,而且是快钱、大钱。而现在,房地产行业退潮了,“高利贷”又强监管了(各地监管部门对国企实质向社会放贷的行为不断进行严格管控),加上内外部因素综合导致经济形势的下行,一些国有企业躺着就能挣快钱、挣大钱的时代结束了。
而且,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的概念,并要求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以来,国有企业必然要回归主业、回归实业,也必然面临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运行规律。谁的“造血”能力强,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如果是主要依靠政府或金融机构“输血”的一些国有企业,则或要面临丛林法则的考验。
回归主业、实业,则意味着“快钱”没了,“大钱”没了,而负债或许还在。
而一些国有企业不仅“造血”能力欠缺,其“资产”或是也存在一定的“名存实亡”、“金玉其外”,当真正需要变现用于偿还负债时,又或许面临大幅缩水甚至无法变现的情况。特别是,当出现一笔逾期时,可能会面临所有债权人的蜂拥而至,一旦“挤兑”出现,后果不言自明。
风起了,潮退了,一些国企特别是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国企的负债问题,也需要慎重对待了。毕竟,恒大不会“恒大”,也不是所有国企都能做到“恒大”。
转自:国企混改研究院公众号
作者:山东国赢国企混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