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攻坚之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山东是国资国企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在深入实施。我省国企充分发挥“三大作用”,大力推进功能性、结构性改革,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勇当主力军、排头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指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
我省是国资国企大省,国有经济比重大。本轮国企改革,我省把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内容,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本轮改革明确提出,到2025年,省属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5%以上,省属企业从业人员中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
当前,我省国有企业根据各自产业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勇当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推动科技创新尽快取得新突破。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3月13日,2024亚太海事展在新加坡举行。展会上,潍柴发布全新一代WH17高端船舶动力产品,吸引了广泛关注。
全新一代船机动力强劲、绿色节能、稳定可靠、智能网联,是企业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的体现。“我们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核心技术竞争优势。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约360亿元,2023年研发投入12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8%,发动机板块研发投入强度6%,超越全球行业一流水平。”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伦学廷介绍。
从全省看,科技创新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关键词之一。“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要切实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招鲜’看家本领,努力成为更加可靠的战略科技力量。”省国资委主任满慎刚表示。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达到473.3亿元、同比增长14.3%,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1%;各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34.53亿元。
目前,省属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107个,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共建实验室36个;各市国有企业牵头建设省级创新平台56个、组建创新联合体36个,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实验室50个,承担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15个。山东重工、浪潮集团、山东能源等企业在高热电联产效率、服务器高效虚拟化、煤炭清洁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客观来讲,有的科技创新不一定在短期内就能出成果、出效益,可能还要冒一定风险。这就更加要求各级国有企业一定要用战略眼光、从大局高度认识和把握,敢于跳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国资监管机构要完善落实创新失误免责机制,细化完善免责情形,对创新工作给予充分保障。”省国资委副主任葛志强说。
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3月17日,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安哥拉总统洛伦索。远道而来的客人参观了新华医疗制药装备车间、BFS连续式塑料瓶吹灌封设备、手术器械等丰富的产品线,对新华医疗先进制造水平给予很高评价。
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如何让科技创新的成果走出实验室,成为市场追捧的产品,新华医疗有自己的“秘诀”——一套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科技成果灵活分配的新型研发结构。
“我们牵头承建了山东省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同时成功入选省国资委首批山东国资科创基地。目前我们正依托创新中心和科创基地,探索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并重的机制。上游,同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发科研成果;开发成果经验证、评测,向下游生产厂商推广转移,进行规模化生产。”新华医疗董事长王玉全介绍。通过建立全产业的开放合作协同体系,实现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中试转化、检测验证到成果推广的创新链条范式。2023年,新华医疗授权专利115项,其中发明专利达24项;企业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33.02%,制造主业占比稳步提高。
当前,我省正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促进产学研有效贯通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探索通过股权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一批实质性的产学研联盟、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验证平台。
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积极性
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人。如何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是各家企业都在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以华鲁集团为例,“十四五”以来,新药品批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重大创新药临床研究、国际药品注册、专利与标准的数量连创历史新高。今年,预计还将再投入22亿元,力争获得专利100项以上。
华鲁集团的底气从何而来?人才。20位院士挂帅搞研发,三大主业四家产业公司院士全覆盖,拥有省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30余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对科研骨干,我们给位子、给票子,多名科研带头人被选拔进入上市公司领导班子。股权激励实现技术骨干全覆盖。我们还制定了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激励管理办法,打出包括研发阶段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创新创效奖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奖励组合拳,近三年奖励金额超1.4亿元。”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德平介绍。
记者从省国资委了解到,为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激励力度,省国资委指导企业将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励,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对关键人才实行“一人一议”,协议开放薪酬、上不封顶,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积极性。
“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企业要健全研发投入管理机制,建立投向精准、使用合理、归集到位的研发投入管理体系,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省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在业绩考核、工资总额、创新债券等方面的政策供给力度,最大限度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满慎刚说。
转自:国企混改研究院公众号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