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属企业∶
近年来,省属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省属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市场化用工分配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省属企业在用工分配管理方面存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工资福利管理不规范等体制机制问题也逐渐显现,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等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为推动省属企业加快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推进选人用人市场化改革,强化效益决定分配的机制,不断深化省属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推进企业内部机制转换,为省属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目标∶构建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功能定位相配套的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管理体系,用工结构更加优化,选人用人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健全,真正实现企业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
二、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三)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省属企业要把好员工“入口关”,根据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国家政策性安置、涉密岗位等人员的聘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招聘信息应当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方案要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设置歧视性录用条件,不得降低条件定向招录本企业员工亲属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拟录用员工的有关信息应通过适当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四)依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省属企业应当打破身份界限,构建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契约化、市场化用工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全员劳动合同制,员工录用后,要按照劳动法律法规以法人为单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强化劳动合同对实现员工能进能出的重要作用,细化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绩效要求等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按照合同约定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围绕劳动合同各项条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履行法定程序,确保员工管理依法依规。加强对所属企业劳务外包、人事代理及劳务输出等用工人员的劳动合同、用工协议的监督管理。
(五)构建员工正常流动机制。省属企业应当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参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定岗定编工作,优化用工结构,合理控制用工总量。盘活人力资源存量,对新建或扩建项目等需要增人的,鼓励通过内部调剂方式解决,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畅通员工退出渠道,强化全员业绩考核结果应用,明确劳动合同期满续签标准和员工不胜任岗位要求的认定标准。对违法违规、违反企业规章制度或不胜任工作且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等符合解聘条件的员工,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相关程序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六)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对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富余人员,根据《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里有关政策规定,通过转岗、内部退养、解除劳动合同等多种途径妥善分流安置。企业有空缺岗位时,应优先安排富余人员上岗。对于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人员,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支付经济补偿金。三、强化岗位职责管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七)优化组织结构。依据企业战略定位和市场竞争需要,梳理企业管理流程,以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为重点,运用市场手段推动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再造。通过重组、划转、合并注销等方式压缩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以内,一般不超过四级,规模特大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管理层级可适当放宽。合理设置职能部门、管理岗位,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
(八)完善管理人员职级体系。省属企业要完善以岗位任职资格为核心的管理人员职级体系,建立健全岗位管理体系,明确各层级管理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要按照集团化管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运营的要求,参考同行业优秀标杆企业,合理确定各层级管理人员比例和岗位人数,严格控制用工数量多、亏损或者盈利能力弱企业管理人员的数量,不得因人设岗。按照任职资格条件,制定选拔任用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贤任能,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
(九)强化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按照全员业绩考核要求,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考核目标。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职务升降、薪酬调整紧密挂钩。对于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管理人员,应当调整岗位、降职降薪,真正做到能上能下。
(十)深化高级管理人员契约化管理工作。省属企业要按照市场化导向,通过内部直接选聘、公开招聘、定向邀请、委托推荐等多种方式,加大高级管理人员选聘工作力度。对契约化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应签订聘任协议,明确聘任期限、业绩目标、薪酬标准及考核奖惩、续聘条件等,建立与业绩目标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和引进退出机制,实现高级管理人员选聘、流动、激励约束的市场化。 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市场化分配机制,实现收入能增能减。
(十一)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探索建立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将工资总额以外的其他人工成本项目纳入预算管理范围,逐步实现由工资总额调控向人工成本调控转变,提高人工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围绕提质增效目标,规范和控制不合理的人工成本增长,改善和优化人工成本结构。与国内外同行业优秀企业进行对标,不断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人工成本的增长要和效益增长相匹配,人工成本水平要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力相适应。
(十二)完善与效益挂钩的内部薪酬制度改革。省属企业要以市场化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优化薪酬结构,简化工资项目,加大绩效薪酬在薪酬总额中的比重。基本薪酬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岗位价值评估和员工个人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绩效薪酬应根据企业效益、个人绩效完成情况确定。企业效益下降或个人绩效考核不达标时,员工薪酬应下降,确保职工收入与效益贡献相匹配、能增能减。逐步建立工资水平市场对标机制,切实解决部分岗位收入“该高不高、该低不低”问题,提高核心骨干员工薪酬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于一般性岗位工资水平高于市场价位的,要逐步与市场接轨。
(十三)加大中长期激励力度。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分配机制,加快推进中长期激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要积极推行以股权激励为主要形式的中长期激励。科技型企业要按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等要求,稳步推进中长期激励。其他非上市企业要积极探索股权期权等市场化的中长期激励方式。
(十四)进一步规范福利保障制度。按照市场化方向推进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统筹考虑企业内部各类人员福利待遇水平,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消工资薪酬外不合理不合规的补贴,不得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外列支工资性支出,不得违规放福利、超标准列支福利费项目。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福利费等国家和地方有明确政策规定的,不得违规超标准列支。企业应依法依规清理规范退休人员统筹外项目,新招聘员工退休后不再享受住房补贴等统筹外费用,并在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
五、积极稳妥推进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十五)统一思想认识。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各省属企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省属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省属企业党委要在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改革中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引导全体员工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用工分配问题,切实做好各项改革政策的解读工作,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七)统筹推进改革。省属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分层分类推进改革,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和劳动纠纷预警机制,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劳动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改革稳步推进,维护企业和谐稳定。
(十八)强化指导监督。省属企业要将改革进展情况、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等情况报履行出资人机构。履行出资人机构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监督,推广典型做法,以点带面,引导省属企业顺利推动完成劳工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山东省国资委
2016 年12月12日